学处|可以阅读佛典外的其他书籍,就意味着佛弟子什么都能学吗——赞宁律师《勉通外学》导读(下)
前文回顾:
况乎儒道二教,义理玄邈,释子既精本业,何妨钻极以广见闻,勿滞于一方也。
况乎:况且,何况。
玄乃幽深,邈为遥远。玄邈即幽远之义。
释子乃出家人的通称。因为僧人以释迦牟尼佛为本师,皆是释迦弟子,出家之后更以释为姓,故称释子。
钻是钻研,极是极点,钻极为钻研到了极点,也就是穷究的意思。
滞:停止、拘泥。
何况中国的儒、道二教,在佛法看来虽不究竟,但其义理也可称得上幽远。出家人在已经对佛教的经典精通无碍的前提下,为了拓展自己学识、化导其他众生,何妨更进一步地去加以研究呢?不能因为出家的缘故便有所拘泥,非佛法之书便不再阅读。
勉通外学
夫学不厌博,有所不知,盖阙如也。吾宗致远,以三乘法而运载焉。然或魔障相陵,必须御侮;御侮之术,莫若知彼敌情。敌情者,西竺则韦陀,东夏则经籍矣。故祇洹寺中有四韦陀院,外道以为宗极;又有书院,大千界内所有不同文书并集其中,佛俱许读之,为伏外道,而不许依其见也。此土古德高僧能摄伏异宗者,率由博学之故。譬如夷狄之人,言语不通,饮食不同,孰能达其志、通其欲?其或微解胡语,立便驯和矣。是以习凿齿,道安以诙谐而伏之;宗、雷之辈,慧远以诗、礼而诱之;权无二,复礼以《辨惑》而柔之;陆鸿渐,皎然以《诗式》而友之。此皆不施他术,唯通外学耳。况乎儒道二教,义理玄邈,释子既精本业,何妨钻极以广见闻,勿滞于一方也。
通过学习这篇开示,我们已经了解了赞宁律师在“佛弟子是否还可以阅读佛法以外的其他书籍”这个问题上观点。不仅如此,赞宁律师在这篇开示中不仅引证佛陀在祇园精舍设置四韦陀院和书院的做法,也列举出了四位汉传佛教祖师以自己的广博学识化导名士的实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赞宁律师本人也有以学识化导外道的典故,并且被与他同处宋代的著名学者欧阳修记载在自己的诗歌理论著作《六一诗话》中:
吴僧赞宁,国初为僧录,颇读儒书,博览强记,亦自能撰述,而辞辩纵横,人莫能屈。时有安鸿渐者,文词隽敏,尤好嘲咏。尝街行遇赞宁与数僧相随,鸿渐指而嘲曰:“郑都官不爱之徒,时时作队。”赞宁应声答曰:“秦始皇未坑之辈,往往成群。”时皆善其捷对。鸿渐所道,乃郑谷诗云“爱僧不爱紫衣僧”也。
将这段文字用白话翻译过来:
吴越有个高僧人叫赞宁,宋朝初年做过“僧录”这一官职。他虽然是出家人,但也阅览了许多儒家书籍,以博闻强记出名,多有撰述,而且能说会道,人们很难辩倒他。有个叫安鸿渐的文士,文辞机敏,非常喜欢嘲讽别人。一次在街上,他看到赞宁律师和僧人们结伴行走,便指着赞宁嘲笑道:“郑都官不爱之徒,时时作队。”郑都官是谁呢?晚唐的诗僧郑谷写过“爱僧不爱紫衣僧”的诗句,用以嘲讽受到皇帝隆宠、颁赐紫衣袈裟的“名僧”。赞宁律师并没有表现出愤怒,只见他毫不迟疑便应声答道:“秦始皇未坑之辈,往往成群。”世人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典故,安鸿渐就是儒生。倘若秦始皇活着,或许真在被“坑”之列。如此以典还典,令安鸿渐自讨没趣,捷语妙对,机锋凌厉。时人每每说到此事,都不得不赞叹赞宁律师应对之机警。
可见赞宁律师对于后世佛弟子“勉通外学”的开示,不仅是一种期许,也是他本人在弘法过程中的有感而发。
佛弟子可以多多阅读佛典以外的其他书籍,这是赞宁律师给出的结论。但结合开示的具体内容,还需要明了两个问题:
一、通达外典的目的是应对外道,化导众生。这就意味着佛弟子虽然可以博览群书,但阅读佛典以外的其他书籍与阅读佛教三藏典籍的态度应该有着根本不同。
如果尚未皈依佛法僧三宝,也不以佛教作为自己的信仰,当然可以自由选择接受或奉行何种宗教学说。但作为一个已经受过三皈依的佛弟子,都曾在皈依三宝时发下明确的誓愿:“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是我所尊。”因此,佛所宣说的十二部经乃至三藏典籍不同于一般书籍,而是我们皈依的对象,需要以至诚恭敬之心受持读诵,并且依教奉行。
至于那些三藏十二部以外的书籍,正如赞宁律师所开示的那样,佛弟子可以通过阅读加以了解、研究,甚至通达,旨在“广见闻”、“伏外道”,但绝非我们皈依的对象,更不能在心中将这些书籍与佛经等量齐观,否则不仅违背了我们皈依法宝时的誓愿,也有损于我们的皈依体,甚至可以说是“玩物丧志”。这也正是赞宁律师特别强调对四韦陀院和书院中的书籍,“佛俱许读之”,却又“不许依其见”的深意所在。
二、赞宁律师虽然鼓励佛弟子通达外学,但也给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这篇开示最后一句中的“既精本业”四字。
佛弟子以佛法的修学为本业,我们对于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学习,对于个人所选择法门的修持是否已经达到了一个“精”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恐难一概而论。这里不妨援引明末莲池大师给自己的“自警”供大家参考。
莲池大师曾拟定七条“自警”,作为对自己的鞭策,他在前言中说:“先民有言,禹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我今衰残,奚啻惜分。一弹指顷,毋杂用心。毋杂用心者,谓本参正念外,才起一念杂想,即便扫除,摄归正念,不可时刻延捱。今略开七事,真为生死出家,直欲一生了办,务力守之,时时自警。”七条警策中的第四条内容就是“不得吟作诗文,书写真草,题贴对联,修饰尺牍,泛览外书,议论他人得失长短,乃至教凭臆见而高心著述,禅未悟彻而妄意拈评,缄口结舌,一心正念。”
赞宁律师在开示中所列举出的几位大德,道安法师、慧远大师、复礼法师和皎然法师,他们的见地、证量、德业、功勋可以说是有目共睹。在此前提下,祖师们灵活运用他们出家前就已具有的对于儒道典籍的独到见解和为了化导众生而着意拓展的广博学识,藉以开导大众,使之欣向佛法,自然能够成为千古佳话。
而莲池大师作为彪炳史册的一代宗师,“才,足以经世;悟,足以传心;教,足以契机;戒,足以护法;操,足以励世;规,足以救弊”(憨山大师语),他的懿德高风已令我等后学景仰不已,却仍孜孜以“不得泛览外书”自励。祖师们这一正一反两个方面的示现,正解释了赞宁律师为何要以“既精本业”四字作为通达外学的前提条件。我们既然以祖师为榜样,应该如何行持,尤其是如何对待外学,也就不言可知了。
综上所述,尽管赞宁律师十分鼓励佛弟子为了化导众生而通达外学,但我们对自己阅读外道典籍时的态度却不能不加以拣择,对自己是否达到了“既精本业”的前提条件也不能不加以忖度,唯有如此,方能不负祖师谆谆开示的一片良苦用心。
线上随喜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我只是想吃一碗简单的素面
藏识|太虚大师与杭州灵隐寺的深厚法缘
藏识|今年元夜时 佛前灯如昼——元宵节佛前供灯的三重深义
藏识|太虚大师常住灵隐寺的一年
☀巡觅
巡觅|春夏秋冬又灵隐
巡觅|想念灵隐寺的美丽风景
巡觅|童声唤我心
巡觅|隐于西湖,置身云林
☀学处学处|梁皇宝忏的缘起、内容及意义
学处|今日正清明,佛弟子应当做的三件事
学处|持咒这件事要如何操作
学处|忍辱、乐观与慈悲——学习弥勒菩萨三种精神
☀观照观照|在修行中生活
观照|去寺院参加法会前,我该做些什么
观照|随缘,到底随的什么缘
观照|若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开示开示|印光大师:此忏消除历劫之罪垢,开发本具之心光,利益莫能具宣
开示|太虚大师:莫将敬神与信佛混一为谈
开示|巨赞法师:论佛教的爱国主义
开示|虚云老和尚:凡当参学,要有一双好眼睛,一双好耳朵,一副好肚皮
☀一偈一偈|《普门品》——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一偈|《普门品》——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一偈|《普门品》——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一偈|《普门品》——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物语物语|腊梅——开年气新 摇芸动尘
物语|玉兰——春日无限 玉兰花开山寺中
物语|茶花——不见茶花 怎知春深如海
物语|海棠——着意寻春春不见,东风吹上海棠梢
☀常识常识|修行学佛,皈依三宝
常识|普贤菩萨的“十忍”法门
常识|不可不读的佛经——《往生净土神咒》
常识|忍辱与忍气吞声有什么区别
☀素食素食|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呀
素食|清明,食青团
素食|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素食|谷雨,我想要这样吃
☀分享分享|红尘中修行
分享|因为疫情
分享|佛教与节约
分享|阳光洒进了我的心里
☀赏析赏析|顾见龙绘画作品:十八罗汉图
赏析|弥勒菩萨像的坐姿
赏析|赵孟頫写经换茶图
赏析|龟兹石窟寺音乐的形态特征
☀历史历史|西晋时期的佛经翻译
历史|西晋一代佛教的义学与传播
历史|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北方的传播
历史|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南方的传播
☀阅读阅读|弥勒化身——布袋和尚的诗与画
阅读|春风上巳天,桃瓣轻如翦——你了解“三月三上巳节”这个古老而诗意的节日吗
阅读|茶以载道——茶是如何与佛教结缘的
阅读|丰子恺: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
☀故事故事|六祖慧能大师开悟得法的传奇经历
故事|受持《普门品》三十年,感得天乐鸣空,花雨纷飞
故事|中国的“韦提希夫人”——独孤皇后
故事|神通能敌生死吗?
☀视频视频|春季放生 长养慈悲
视频|观世音菩萨 护佑您 2021年吉祥安康视频|观世音菩萨圣诞日,来听听云林志工古筝班合奏《大悲咒》视频|历史珍影 九十多年前西方摄像师眼中灵隐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